满族是中国的第五大少数民族,也是通古斯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支系。满族的先人可追溯到先秦古籍所记载的肃慎,他们发源于今长白山以北、东临大海的黑龙江流域,以精于弓箭制造而闻名。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金朝、东夏和后金-清朝。满族建立清朝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不但使汉族人于近代的服饰产生较之前历代明显的变化,对清朝境内以及周边国家的众多民族的服饰发展也有颇大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满族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本文将从服饰、发型等方面介绍满族的一些习俗。
服饰
满族服饰,又称旗装或满装,近代另有满洲服、满服之称,是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当中又以满族长袍和马褂为代表。满装的特点主要是厂字大襟、窄袖、捻襟、带扣袢、马蹄袖等。平时穿着将袖头挽起,作战或围猎之时放下,冬季还可以起到御寒作用。穿满族长袍时经常会外穿马褂、马甲。马褂是一种长至肚脐的对襟短褂,通常穿在袍服外面,起初是在骑马作战时穿着,因而得名。无袖的称作马甲或坎肩,主要为八旗“军服”,之后随着清朝推行易服政策在中期普遍流行开来,成为礼服。
从现存的画像中以及出土陪葬物显示,清代前期的满族女袍与男装袍颇为接近,皆为低领窄袖的合身长袍,具骑射民族的特色。但随着时间演进,穿着满族长袍的汉人把汉服传统中的宽袍大袖融入满族长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袖口与袍身都逐渐加宽成为筒状。而满族妇女的长袍,在衣料的纹样方面也越趋繁复细致,逐渐与男装长袍有较明显的差别。至晚清咸丰、同治年间,旗服采用了大量的镶滚边饰,称为“十八镶”,同时见于汉族女装。包括如衣襟、袖口到衣摆往往都镶上与底料完全不同色彩纹样的滚边,这种流行的服装式样加上同样出现于晚清的大拉翅成为晚清满族妇女的典型形象。
发型
满族男子的传统发式是辫发。不同之处在于,满族发式是半剃半留,剃去周围的头发,只留颅后部分,再编成发辫。这种发式曾经随着清廷的剃发政策而推广至中原其他民族中去。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辫发令被正式废止,多改为西式发型。
满族女子在年幼时候也像男子一样髡发,样式也大致相同。少女时期开始蓄发,成年女性发型式样很多,有水壶头、高把头、大盘头、高粱头、两把头等,两把头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梳这种发式要先将头发束到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再将后部余发变成一个燕尾形的长扁髻,平时插入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名为“扁方”的长条形发饰固定。除了两把头外,扁方也用于其他发型,高粱头也要使用扁方,但尺寸较短和窄。宫廷、贵族的扁方使用金、翡翠、珊瑚、玳瑁等珍奢材料制作,民间扁方材质多用银、铜、骨、木、竹等。扁方两端常有纹饰,有些会以烧蓝工艺装饰,宫廷、贵族的扁方还会镶珠嵌宝。咸丰之后,两把头的样式逐渐增高,燕尾也越来越大。逐渐演变成真发、假发、发架组成的架子头,后又出现新的发饰“大拉翅”。而二把头、架子头、大拉翅都归为旗头。
满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钳”的习惯,也叫“一耳三环”,乾隆年间曾一度发展为“一耳五钳”。直至今日,仍可在年纪稍大的满族女性中见到传统式一耳三钳之风。男子也有扎耳孔的习惯,有在幼年时扎耳孔好养活的说法。与女子不同,男子一般只扎一个,带一个铜圈,但成年后大都不再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