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肥遗是什么(《山海经》异兽的现代动物解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6 08:39:49    

1、兕。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这种叫做“兕”的动物,实际上就是独角犀。在先秦时期,中国北方、中原与长江流域,都盛产犀牛,《左传·宣公二年》就记载:“犀兕尚多。”李时珍记载犀牛共有三种,一种两角,一种三角,一种独角,独角犀应该就是兕。

2、鹿蜀

《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

——你会不会觉得这“鹿蜀”跟斑马非常像?不过也有人认为,鹿蜀其实是狓,一种20世纪初才在非洲森林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至于中国古人怎么知道生活在非洲森林的狓,那只有天晓得了。

3、狌狌

《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禺是古代一种猴类,能“伏行人走”的白耳猴,是滇金丝猴。

或者:松鼠猴(右图),分布于南美洲,会长时间待在地面上。

4、类

《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

熊狸,毛发黑色,像人的头发,关键是熊狸雌性性器官长得像雄性的性器官(长有阴蒂骨之故,此点类似鬣狗),所以古人可能分不出熊狸的雌雄,于是认为它们“自为牝牡”

5、旋龟

《山海经·南山经》:“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鸟首虺尾的龟,分明就是中国的鹰嘴龟嘛。

6、文鳐鱼

《山海经·西山经》:“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

——会飞的鱼,现实世界中也不是没有,飞鱼就是。

7、蛊雕

《山海经·南山经》:“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食人。”

——长着角的雕,不就是生活在东南亚丛林(或南美洲)的角雕吗?角雕喜欢捕猎猴子,也时也会袭击小孩,正符合“食人”的特征。(或:水中兽类,非鸟类?)

8、狸力

《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体型像猪,有爪,擅掘土的狸力,不是土豚是什么?土豚,一种生活在非洲的食蚁兽,今天在动物园中也可以观赏到。

或者:狗獾一般在春、秋两季活动,性情凶猛,冬眠,挖洞而居,杂食性

9、当康

《山海经·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

——长着獠牙的猪,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就是非洲疣猪。

10、九尾狐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古人所说的“九尾”,不是“九条尾巴”的意思,而是指尾有九节,所以又称“九节狐”,如清代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载,“有九节狐,其尾九节,肾即麝也。”

尾有九节、又带香腺的动物是什么鬼?就是麝香猫。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画的《交趾果然图》中,便有一只麝香猫。麝香猫长相如狸,古人对狐与狸分得不甚清楚,将麝香猫说成“九尾狐”也不奇怪。

11.独犭谷

《山海经》: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犭谷(yu)。

这个独犭谷跟缟鬣狗非常相似。

12.犰狳

《山海经》原文: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

13.夫诸

《山海经》原文: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四角羚,又名四角羚羊,因独特的四角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南亚辽阔的森林。以草为食,每天有规律地饮水一次。经常停留在靠近水的地方。

14.雍和

《山海经》原文: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

赤秃猴活动范围局限在亚马孙雨林深处,成群活动,四脚行走,以果实和植物的其他部分为食。

或者:川金丝猴?(右图)

15.驩头

《山海经》原文: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吃海中的鱼,凭借着翅膀行走,人身鸟头,这些都很符合企鹅的特征

16.鯥

《山海经》原文: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牛角箱豚不但长得象牛,而且拥有牛一样坚硬的皮肤,行动也如牛一般的拖沓,并且像牛一样伏在杂草做成的巢穴里卧睡

17.鬿雀

《东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白头鹰双腿被满毛,足爪强劲锐利,头部雪白(或者,白腹海雕?)

18.象蛇

《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詨。

白马雉栖息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原及丛林中,体形很大,可达近1米,雄雌同形同色

19.羬羊

《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大尾脂羊硕大的尾巴含有丰富的油脂,尾巴很长,非常像马尾。

20.长右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其郡县大水

白颊黑长臂猿,因为此猿两颊有较长的白毛,似乎又是一对耳朵,故叫“四耳”。此猿喜欢鸣叫,尤其是在早晨,习惯晨鸣。

《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

高鼻羚羊,它那高高的鼻子完全把它小小的嘴藏起来了,粗粗一看还真的以为它没有嘴巴呢。

22.狙如

《中山经》:有兽焉,状如鼣鼠,白耳白喙,名曰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

艾鼬,白耳白嘴,体如梧鼠。

23.橐蜚[tuófěi]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蜚,冬见夏蜇,服之不畏雷。猴面鹰(学名:Tyto),草鸮属,平时有轮流用单脚站立的习惯,所以有可能因此被古人误认为是长着一只脚。

《东次二经》: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々,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肯尼亚林羚

25.䖪鼠

《东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䖪鼠,见则其邑大旱

几维鸟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长而尖,腿部强壮,羽毛细如丝发。新西兰的特产。

26.孟极

《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雪豹

《北次三经》: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肾,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叫,食之已狂。

瘤牛,原产于印度,瘤牛脖子上方有一个硕大的牛峰

28.闻獜

《中山经》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非洲野猪,头顶至脊背有一条浅色毛。耳尖长

29.山军

《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如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阿拉伯狒狒,喜欢用石子击退来犯之敌。危险来临的时候,充当“哨兵”的狒狒会发出尖声的喊叫。(或者:山魈,分布于非洲,叫声乍一听确有点像人的笑声。不过当它们感到有危险的时候会有一个呲牙的动作进行警告,这会不会是“见人则笑”呢?)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狮尾狒狒,它们在发怒时上唇会大幅度上翻露出所有的牙直至全部的牙床。只是并不如山海经里描述的可以挡住视线那么夸张

31.茈鱼

东次四经,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氵此)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茈鱼,其状如鲋鱼,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míwú),食之不(米费)。

鱿鱼,又叫枪乌贼,它一共有十根触须,其中八根较短,两根较长,它们的嘴长在触须根部。右图为巨型鱿鱼。

32.蠪蚔

《中次二经》: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志)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蚔(龙志),食之不眯。

鹿豚,印尼的特产,其中苏拉威西鹿豚仅分布于苏拉威西岛,汤加鹿豚仅分布于汤加岛,金毛鹿豚仅分布于布鲁和苏拉岛。其实它头上长的是牙,而不是角,只不过长的位置比较奇特而已。

33.毕方

《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非洲的大火烈鸟,也叫大红鹳,羽毛花纹是红色的,嘴巴青黑色与白色相间,喜欢独脚睡觉

34.胜遇

《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鹿,见则其国大水。

非洲雉鸻,身体是棕红色的。像山鸡,喜欢吃鱼。

35.驳

《海外北经》:有兽焉,其名曰驳,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

北极熊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远处观望,北极熊跑步的步法也跟马相像。

36.肥遗

《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黄鹂,中国各地都有分布

37.孔雀

《海外西经》:有鸟焉,其状如雁,首如鸡,一角;惜羽,色多青,集而相存;翼千目,善走,食之而妒。

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孔雀的婚姻形态是一夫多妻制。在野外,一群孔雀中只有一只成年的雄孔雀,其余都是雌孔雀和小孔雀。如果两只雄孔雀碰到一起,立刻就会打得你死我活,孔雀的嫉妒心在动物界是出了名的。

有些远古动物一直存活到最后一次冰河期(距今1到2万年)之后才灭绝。它们也可能是山海经的异兽。

1.泰坦鸟:北美洲。体高可达

2.5米,体重可达400公斤,翅膀有爪,凶猛,可食人。1995年在德克萨斯州一个更新世沉积中发现了泰坦鸟化石,显示它们是直到15000年前才灭绝的。

2.恐怖鸟:生存于距今6400万年到1万年间,如今已全部灭绝。它可能起源于欧亚大陆,来到美洲后由于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生存竞争对手,一度进化得相当巨大。恐怖鸟身高达3米,体重400公斤,是一种不能飞翔的鸟类,这个现已灭绝的巨鸟家族被称为恐怖鸟。它们天性喜好食肉猎杀,可以一口吞下一只狗,还具有惊人的奔跑速度。

3.驴头狼:1970年代前神农架地区仍有发现,头部类似驴,身体近狼,体长约2米,高约1.5米,重近100公斤;4条腿细长,尾巴又粗又长。叫声像驴;性情凶残、狡猾;行走如飞,步幅达1米;肉食,在找不到食物时就伤害牲畜,甚至吃人。它也有可能是一种以指关节行走名为沙犷兽的爪蹄兽。

《山海经》内记述的故事有很多被曲解,比较典型的有“巴蛇吞象”。

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前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巴这地方有一种大蛇,它太贪心,吞了一头大象,三年了才消化完,把骨头排出来。。。

很多学者举南美非洲巨蟒吞吃鹿或其他较大型动物的图片例子来试图论证古代的确有大蟒。但是,能吞象吗?没人有把握。

这个传说我们能否用另一种方式来解读:巴这地方发现了一种大型动物的化石,用了三年时间才把它完整清理出来,这种骨头做药吃了,可以治疗心腹病(药方药效可参考《本草》里的“龙骨”)。但是,这东西长得太奇怪了。没人知道是什么。好了,有古代的砖家出来作解释了,这是一头大蛇吞了象,这蛇太贪心,把自己给撑死了。用现代人的见识一看―――这不就是个恐龙化石而已吗?这个故事说明,砖家是古代就有的动物。

刚从某人的博客里搜出来下面这段话(引用于她参观的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

“给大家说一个小知识,为什么恐龙博物馆的恐龙化石不是特别多,虽然已经发现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类型的恐龙化石却没有把它拼凑出来?讲解员告诉我,挖掘恐龙化石和考古是两码事。挖掘恐龙化石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一个恐龙化石的挖掘需要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独自挖掘,这样就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并且挖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某个部位损坏,那么挖掘过程就失败了。一句话概括是,即使挖掘不出一个完整恐龙的成品,也不能移花接木的方式胡乱拼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