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慧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语(慧能与神秀两个偈子区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10:35:14    


在这尘世的浮华中,我们常常被外在的喧嚣所迷惑,遗忘了内心那份最初的宁静与纯粹而当我们深入内观,会发现一切外在的纷扰都如同梦幻泡影,唯有内在的真我,始终如一,永远清明。在禅宗的古老历史中,两位杰出的高僧慧能和神秀以其独特的禅理偈子,揭示了我们生存世间的真谛。

神秀禅师做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禅师的这首偈子把身体比作帮助自己觉悟的菩提树是有依据的,因为世尊当年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静坐,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了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了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这个期间,菩提树给予了世尊庇护而成道而人的身体就像是一棵如影随形的菩提树。

心就是在身体的庇护下而能时刻保持清净的状态,身体的身行、口说、意念做到清净无染才能保持心的清明而身体寓意的菩提树无法完全阻挡所有风尘的袭扰,所以不管是菩提树本身,还是庇护下的心,都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一位深谙禅理的智者他的观点和见解从世间万象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修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更侧重于修行的过程。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需要不断去清理,去洗涤的。他明白,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人的内心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从而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因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地去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慧能行者做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是在神秀禅师偈子的基础上进行了本质的升华,它破除了世间万象困扰。真正照见了心的所在,那就是无在无不在,遍一切处。世间一切尘埃无不是以心喻镜的性相。心动则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生,心静则六尘灭。心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存在的,哪里来的尘埃可擦拭呢?

慧能的这四句偈语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悟”。以其深奥的寓意强调了空性的理解,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虚空。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执着外物,而是顿悟内心。这是一种超脱物质世界的哲学思考,也是对生活本质的独特诠释。

它不仅指引着修行者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清净,也启发普通人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找寻真我。这种理解超越了形式和物质,引领人们进入一种更高的存在状态,是对生命真谛的终极体悟。

六祖慧能大师境界好比是在阳光下前行神秀禅师的境界好比是在月光下前行。对于后世的修行者来说,两种境界都同等重要。对于敏感或者不适应强光的众生来说,在月光下前行是最合适的选择。只是走起路来会慢一些,弯路会多一些,无法预料的坎坷会多一些。

这两首偈子的对比,不仅反映了两位高僧对禅理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也展现了禅宗内部的微妙差异。一种是强调顿悟,一种是强调渐修。顿悟派以直观见性为首要,主张一念之间可彻见本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渐修派则注重日积月累的修行,认为只有通过逐步的修炼,才能逐渐体悟到禅的真谛,最终达到开悟的境界。

在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中,实际上都蕴含着深邃的禅宗哲理。神秀与慧能两位高僧,虽然对禅的理解途径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指引众生认识到内心的真实面目,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开悟境界。神秀强调身体的庇护和心的清静,是为了让修行者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不断地修炼内心,抵御外界诱惑。

而慧能则直接指向心的本质,认为一切外物都是虚幻,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内心空性的顿悟。他们的教诲,如同两种不同的光芒,照亮了通往觉悟之路的每一步。修行者可根据自己的根基和习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持方法。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月光下前行,最终都能抵达彼岸,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两种方法并非孤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禅宗修行的完整图景。在修行的道路上,众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或顿悟或渐修,不断探索内心,直至最终的开悟。

菩提有树亦无树,明镜似台亦非台。

本来无物性化物,尘归性体自然揩。

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心若无处可挂碍,有无同体不分开。

不见真我心自困,悟透何须执有无。

真如本性常清净,万象纷扰皆是福。

随缘逍遥游世愁,笑看红尘似水流。

不问前程多少事,任他春秋无尽谋。

花开花落皆因缘,春去秋来总如期。

月圆月缺皆有数,潮起潮落任离离。

风轻云淡过眼烟,日升日落有远帆。

山高水长恒古道,愿君同来谱新篇。

相关文章